阜(fǔ)阳位于安徽省西北部,华北平原南端,古徽州历史悠久,有很多历史文化遗产。阜(fǔ)阳,简称阜,古称汝阴、顺昌、颍州。几千年来流行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物质遗产。安徽阜(fǔ)阳先后评比出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名录。 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名录 渔鼓 推剧(阜阳市颍上县) 清音 民间杂技马戏(阜阳市临泉县) 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名录 太和狮子灯 抬阁(肘阁) 肘阁”是颍州区优秀民间舞种之一,据老艺人口传,其形成年代在清代中期,系祖籍颍州袁集的一代民舞大师王醒先生在古老民舞“驮歌”基础上改革创新而成。“肘阁”发源地在颍州袁集、阜南朱寨一带,流传中心区在今阜阳市南部几县、区并沿淮水流传至凤台、寿县、蚌埠及河南等地区,是流播区域横跨两省沿淮一带深受群众喜爱的一种古老民舞艺术。 “肘阁”表演队伍构成的基本单元,系由位于下位演员和位于上位的儿童演员构成,两者以铁支架捆固连结,造型高大奇巧。表演一般要经过化妆、扎彩架、着装、上架、表演、下架与卸妆几个程序。“肘阁”表演对演员体能、身体协调性、心理素质要求较高,两位配组演员在表演过程中要完成“剪刀步”、“跑花场”、“前后翻”、“后空翻”、“自由摆”等技巧与难度并重的动作,这种民舞适宜于在空间较大的大型群众集会上表演,具有艳丽惹眼、造型独特、惊险刺激的轰动效应。 “肘阁”舞表演塑造的艺术形象多取材于《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历史名著和传统戏剧节目。近几十年来也补充了一批充满现代生活气息、贴进人民群众生活的节目,很受群众欢迎。“肘阁”演出器具简单,主要有用于固定支撑上位演员的铁架,让高空演员上下用的铁钗及相关戏剧人物服装等。“肘阁”演出的伴奏乐队一般由5—6人组成,使用乐器有大小鼓、大小锣、大小钗等。 “肘阁”舞作为颍州区几百年来保存至今的一个独具魅力的地方剧种,保留了已几乎失传的“驮歌”舞的诸多表演技巧较原始的风貌,又开创了后世“抬阁”高空表演技巧的先河,在三个民舞前承后续演变过程中,“肘阁”起着极为特殊的“过渡”作用,因而也较为形象、完整、生动地体现了颍州民舞传统文化的原始风貌与固有特色,是今天研究颍州文化遗产不可多得的“活标本”。 临泉毛笔制作技艺 淮河琴书(阜阳市阜南县) 淮河锣鼓 大黄庙会 扁担戏 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名录 鲖城火叉、火鞭 阜阳刺绣(细阳刺绣) 阜阳刺绣(界首刺绣) 管仲的传说 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名录 醉三秋酒传统酿造技艺 张家祠祭祀活动 颍上大鼓书 五音八卦拳 文王贡酒酿造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