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皮制作技艺是黑龙江省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用哈鱼、胖头鱼、鲤鱼、狗鱼等鱼的皮制作出来的手工艺术品,2006年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加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鱼皮工艺制作步骤
传统的鱼皮技艺包括一整套复杂的加工过程,分为剥皮、干燥、熟软、拼剪缝合、艺术修饰等步骤,过去赫哲族妇女都能熟练掌握这一技艺。主要有鱼皮衣服、鱼皮帽子和鱼皮鞋。赫哲族的鱼皮艺术品,多用大马哈鱼、胖头鱼、鲤鱼、狗鱼等鱼的皮。打上来的鱼刚死,就得扒皮,然后把鱼皮贴在门板上,等干后一层鱼皮一层玉米面地铺好,再用有锯齿的木铡刀翻转着压轧。搁玉米面是为吸鱼油、去鱼鳞,然后用手反复搓,直到鱼皮软和为止。早年赫哲族的妇女们先把揉制加工好的鱼皮鱼线用野花染成各种颜色,然后精巧地缝制成各种鱼皮服饰。并打磨鱼骨为扣,缀海贝壳为边饰。
一套鱼皮衣服“熟皮子20多天,拼接裁缝20多天,全算上得50多天才完成”。制作出来的鱼皮服饰具有防水、抗湿、轻便、耐磨等诸多特性。

生活在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赫哲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现约有4600多人。由于生活环境中的鱼类资源丰富,赫哲人祖先在打鱼狩猎时为遮挡风寒,用鱼皮做衣服,而被称为“鱼皮部落”。 虽说赫哲族的鱼皮服饰有上千年历史,但早在几十年前就没人穿了,制作鱼皮衣的手艺也近乎失传。
尤文凤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性别:女
年龄:55岁
申报地区或单位:黑龙江省
项目名称: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
项目类别:传统手工技艺
鱼皮技艺老艺人还用传统技艺创制了鱼皮萨满服饰及赫哲风俗系列作品,一些年轻人发展创新,利用传统的鱼皮剪贴技术创制了现代的鱼皮技艺品及鱼皮画,使古老的鱼皮文化延伸到旅游、艺术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