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画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民间手工艺,是80后儿时最美好的回忆,在过去糖画是走街串巷的小卖卖,但是今天糖画这项小手艺也面临着传承问题。 糖画起源于明代的“糖丞相”。就是以糖做成的画,它亦糖亦画,可观可食。民间俗称“倒糖人儿”、“倒糖饼儿”或“糖灯影儿”。分为平面糖画与立体糖画两种。它是地道的民间画种,颇具特色的街市艺术,无论庙会集市,还是公园名胜,随处都可见糖画小摊。 糖画题材 糖画的题材有小说、戏曲人物、吉祥花果、飞禽、走兽、文字等的内容,以人物和动物的造型最为有趣,若是侧面的形象,便以线造型;若是正面的形象,则用糖料将其头部堆成浮雕状。由于糖料的流动性,即使相同的形象,亦不会出现雷同的造型。民间艺人在长期实践掌握了糖料的特性,同时根据操作的特点,在造型上多施以饱满、匀称的线条,从而形成了独有的风格样式,给人以美的享受。 糖画行话 货 大货,较大型的作品,制作工艺较复杂。如龙、凰、孔雀、狮、虎及立体的花篮等。 小货,较小型的作品,制作工艺相对简单。如各种单个的花、小型动物、水果等。 子子货,又称“倾子子”,即倒一个个“糖饼儿”,这是糖画艺术的基本功,要求速度快,断丝利落,所倒糖饼形状正圆,大小,厚薄一致。 练练货,即采用刚柔、粗细、走向各不相同的线条来表现物象的形状、神态。它类似国画的白描,西画的速写又略带民间剪纸的韵味儿。传统造型中的“灯影”人物及“小货”多是采用此手法。 板板货,即块面造型。制作时同时运用线刻、浅浮雕等技法刻画细部。戏剧人物的面部、衣纹、铠甲纹样及狮、虎等作品多用此法。填装货,先以糖丝(线条)勾勒出物象外形,然后倾倒糖液将线条内的面积填满,趁糖液未冷,即施以雕刻手法刻画细部。其作品效果与“板板货”差别不大,仅工艺程序不同。 作 拭皮子,先倒一团糖液在石板上,趁未凝固时用“起子”(专用工具,见后)将糖液按造型需要拭刮成薄薄一片之物象雏形,再以糖丝描绘其外形及细部。如各种鱼,鸟等。 太和,制作糖画用的大理石板。 憨憨,即糖,过去多用黄糖,现在主要使用白糖。 荷叶,熔化糖液的铜或铁瓢。 起子,糖画的主要工具,铜或铁制之长形薄片,前窄后宽,糖画作好后即用此启起。顶端有各种形状如“O”“L”“S”等,称“三弯”,用以在块面上压制各种连续纹样。 铜锤,即草把子,竹竿顶部绑上麦草,插放糖画作品用。解放前学徒便肩挑“铜锤”走街串巷售卖糖画。 龙宫,即水。有时糖“稠”了,即熬老了,需加水,艺人即加点“龙宫”。 三温--色较黄黑的白糖; 四温--较三温稍白的白糖; 广块--冰糖;火车--太古糖; 白屑--碎冰糖; 东白--东洋糖; 雀沙--红糖的统称; 三边--白糖的统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