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书是中国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在56个民族中有17个民族有自己传统的文字,水书即为其中一种。水书是水族的古文字、水族书籍的通称。它是一种类似于甲骨文和金文的古老文字符号记载了水族古代天文、民俗、伦理、哲学、美学、法学等文化信息被誉为象形文字的“活化石”,是象形文字未开发的最后领地。 水族源于古代“百越”族系,水族的聚居地位于云贵高原东南部的苗岭山脉以南、都柳江和龙江上游。森林密布,山水如画,适于农林业的发展,是贵州高原的鱼米花果之乡。水族擅长农耕,以种植水稻为主。水族有一种古老文字“水书”。“水书”是水族先民创制的一种独具一格的雏形文字,水族语言称其为“泐睢”,“泐”即文字,“睢”即水家,“泐睢”意为水家的文字或水家的书。关于水族文字的来源,水族人有自己的说法。传说之一:水族文字是水族的一位名叫陆铎公的先祖创造的。相传,他花了6年时间创制文字。起初,水族文字“多得成箱成垛,堆满一屋子”,后来天皇派天将烧了装着水族文字的房子。陆铎公生怕再遭天皇算计,此后全凭记忆把文字装在肚子里。传说之二:水族文字是陆铎公等六位老人在仙人那里学来的,仙人根据水族地方的各种牲畜、飞禽和各种用具,造成了泐睢。六位老人经过6年的学习,终于把泐睢学到手,并记在竹片、布片上带回。在回家路上,泐睢被人抢走。为了避免再遭人谋害,凭着记忆,陆铎公故意用左手写泐睢,改变字迹,还将一些字写反、写倒或增减笔画,形成了特殊的水族文字。 水书的结构大致有以下三种类型:一是象形字,有的字类似甲骨文、金文;二是仿汉字,即汉字的反写、倒写或改变汉字形体的写法,三是宗教文字,即表示水族原始宗教的各种密码符号。书写形式从右到左直行竖写,无标点符号。水书就其性质而言,分为吉、凶两类。其目录可分为阅览本、朗读本、遁掌本、时象本、方位本、星宿本等等。朗读本是学习水书的基础读本。阅览本是水书的主体部分,是择定各种吉日的主要依据。吉祥类有代旺、鸠高、鸠笨等40多个条目,凶祸类有棱项、鸠火、花消、都居等近600个条目。水书被誉为水族的百科全书。水族人民丧葬、祭祀、婚嫁、营建、出行、占卜、生产,均由水书先生从水书中查找出依据,然后严格按照其制约行事,并由此形成水书习俗。 水族古文字在水族社会中具有神圣而崇高的地位。对写有水族古文字的水书,哪怕是一张纸屑,人们都不能跨之而过;拜习水书有一系列特定的仪式;立房造屋等重大事典用到水书时,首先要举行仪式请水族古文字的创制神陆铎公“到场”。水族社会重视水书和视水族文字为神圣的观念,可以说是根深蒂固的。水书,一个仅有数百多个单字的文字体系,成为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支撑着这个民族文字史和文明史。水书独特的魅力在于:首先,水书是水族固有的文化,水书有自己独特的文字体系,是中华古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是中国文化遗产。尽管这个文字体系显得十分“稚嫩”与脆弱,但能穿越时空而流传,本身就显得十分神秘。水书储存的信息量,已远远超过水族社会的范畴,从水书中蕴含的一些信息中有助于解开中原古文化的内涵。